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8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把握科技发展演进的趋势和规律。聚焦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江苏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字高地”。
深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平均值为29.6,江苏以52.2的指数值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65.3)、北京(55.0),居全国第一梯队。而在反映工业数字化水平的“工业和信息化融合”指标中,江苏则拔得头筹。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稳居全国前列的背后,是江苏坚实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基础。
“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让数字经济成为崭新的经济形态,但是要发展高质量的数字经济,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江苏省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表示,实体经济支撑数字经济,可提供数字化落地应用场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则提升实体经济效率。这体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江苏具有扎实的数字产业化基础。
先看数字技术,“十三五”时期,我省在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昆仑”超级计算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未来网络试验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科技力量布局。
再看数字产业规模,2020年,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业务收入2.87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1.08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达9.54%、8.87%,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
数字产业能级也保持在全国前列,“十三五”时期,我省参与创建和试点的中国软件名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无锡市物联网、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无锡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深入推进……
产业数字化转型,江苏也在快马加鞭。
“江苏制造”正向“江苏智造”加速转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更多企业迈上“云端”。目前,已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307家、智能工厂42家,24家企业获批国家智能制造系统kf凯发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占全国21%;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86家,徐工信息汉云、苏州紫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
近日,《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提出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到2025年,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数字经济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0%的比重意味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地位上升到历史高度,它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将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张华说。
开拓:发挥数字红利需要“脑洞大开”的应用场景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快融合,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涌现。2020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走进苏州昆山沪光汽车线束智能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电子显示屏,生产线的产量、良品率、开机状态等信息一目了然,企业线束生产的各项工序早已实现自动化。近年来,通过5g等技术的应用,企业生产制造设备的数据实现了实时采集,向智能化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该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周晔告诉记者:“通过智能化改造,工作人员数量降低了50%以上,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效率得到稳定提升。”
作为传统行业,纺织业看似科技含量不高,数字化困难,但在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晔珺看来,具有百年历史的棉纺织企业也可以成为一艘“数字方舟”。“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制造业只有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才能跟上国际节奏。早在2000年,公司就通过智能设备的更新与老设备的数字化改造,逐步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机器代替人工实现产品自动传送。”周晔珺说,近年来,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产量最高提升37%,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不合格率降低25%。“数字化这座巨大‘矿藏’在与传统产业的交融中,催生了太多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加快融合,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物理社会“停摆”时,人们依然在网上办公,学生在家里上“云课堂”,政府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便民服务,医院通过互联网给病人看病等,背后都是数字化技术在支撑。
复工复产,交通运输是“先行官”。作为2020年的江苏数字经济领域优秀实践成果,“运满满”通过公路干线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完成车货匹配,提升货运物流的运输效率,为各行各业提供基础保障。“现在进出南京的车子越来越多,从南京出城也不再是空车了,生意越来越好。”近日,南京众彩蔬菜批发市场门口,货车司机李松卸下一车从山东运来的蔬菜,稍作休息后,他又接到了回山东的货物订单,避免空回。大数据不仅帮助像李松一样的货车司机避免空驶乱跑,降低他们的运营损失,同时也助力物流行业提高运行监测及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和实时展现。
“数字经济红利发挥的关键,在于不断开拓数字化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让更多人在数字化浪潮中享受发展红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张华说,高质量的数字化生活在于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比如东京奥运会的“无接触”“社交距离”“数字展播”等场景需求,都需要创新数字化的支持,需要我们“脑洞大开”。
竞速:跑赢数字“赛道”需打好基础设施、人才底座
数字经济引领未来新经济形态已成为全体共识。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战略规划,采取有力举措,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也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红利释放的新阶段。
面临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四大高地”的发展定位,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发展高地、具有未来引领力的数字社会建设高地、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数字开放合作高地。
“发令枪”响,全省各地循声而动,积极抢抓战略先机,在数字“赛道”上奋勇争先:南京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名城,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无锡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苏州今年启动实施169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力争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6000亿。
“数字引擎”发力的同时,还需深切注意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还存在许多需要突破的瓶颈。“基础设施层面,大数据中心、产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距离融合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张华坦言,在企业层面,我省缺乏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实体经济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鸿沟,二者间缺乏深度的融和;在人才层面,消费领域的数字经济对人才形成强大虹吸效应,挤占了更多数字技术人才向实体经济领域的流动空间;在生态层面,互信、包容、开放的数字生态还没有形成,数据滥用、隐私暴露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全社会需要积极作为,共塑融合生态。”张华建议,对政府而言,应加大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支持各主体开发公共数据,催生新业态;对高校而言,应加大学科间融合,特别是将ict作为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予以推进,为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供给;对企业而言,应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数字技能培训,全面采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拥抱数字变革。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省将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七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数字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深化区域数字化开放合作等;此外,还将重点实施基础优势产业强化工程、新兴数字产业培育工程、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工程、重点制造业领域数字化升级工程、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工程、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农业数字化升级工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等八大工程。